行业新闻
高新技术企业VS专精特新:没有可比性,只有适配性!企业申报攻略一文说透
在政策扶持的赛道上,“高新技术企业(简称高企)”和“专精特新企业”是被提及最多的两个标签。不少企业主都会纠结:两者到底谁更厉害?该优先申报哪个?其实答案很明确——它们分属不同政策体系,核心定位、认定标准和扶持方向各有侧重,没有绝对的“优劣可比”,只有“适配与否”的选择,甚至能双线并行、红利叠加。

一、核心定位:一个重“技术广度”,一个重“细分深度”
高企的核心是“技术驱动”,聚焦《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》(电子信息、生物与新医药、新材料等八大领域),是知识密集、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,认定门槛围绕“研发能力、知识产权、科技成果转化”展开,哪怕是初创期无营收的科技企业,只要满足条件也能申报 。简单说,高企是企业技术实力的“普适性认证”,证明企业在所属行业具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。
专精特新的核心是“细分领先”,遵循“专业化、精细化、特色化、新颖化”发展路径,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档数控机床、生物医药等十大领域,瞄准的是细分市场的“隐形冠军”。它实行梯度培育(创新型中小企业→专精特新中小企业→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→制造业单项冠军),不仅要求企业在细分市场深耕2年以上,还对营收规模、市场占有率有明确要求,更强调产业链配套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。
高企更看重“技术硬实力”的全面性,专精特新更看重“细分市场的话语权”。比如一家初创生物科技企业,可能先通过高企认定获得税收优惠,再沉淀2年、打开细分市场后,就能申报专精特新;而一家深耕细分赛道的传统制造企业,即便不满足高企的技术领域要求,也可能因“细分市场领先”拿下专精特新认证。
二、政策扶持:一个偏“普惠赋能”,一个偏“精准滴灌”
高企的扶持以“普惠性政策”为主,核心红利集中在税收减免和研发支持:企业所得税从25%降至15%,研发费用可享受加计扣除,同时可获得地方资金奖励,是企业降低研发成本、提升融资信用的“基础配置” 。
专精特新的扶持更侧重“精准化赋能”,核心红利集中在市场和资金:除了20-100万元的专项奖补,还能获得更多融资授信、产业链配套支持、政府采购倾斜,尤其“小巨人”企业还能享受上市绿色通道,对于需要拓展市场、补全产业链的企业来说,扶持力度更具针对性 。

三、申报策略:优先选对路径,鼓励双线并行
1. 初创科技企业:优先申报高企
若企业成立时间短、营收尚未起量,但核心技术突出、知识产权储备充足,先拿高企认证更划算。不仅能快速享受税收优惠,降低研发投入压力,而且高企身份还是申报专精特新的“优先推荐条件”,为后续梯度升级铺路。
2. 成熟细分赛道企业:优先申报专精特新
若企业在细分市场有稳定营收、市场占有率领先,哪怕研发投入未达高企标准,也可先申报专精特新。通过政策获得融资支持和产业链资源,再反过来加大研发投入,后续补充知识产权后申报高企,形成“市场+技术”双驱动。
3. 优质企业:双线并行,红利最大化
两者并不冲突,符合条件可同时申报。西安某半导体企业就曾同年拿下高企和省级专精特新认证,既靠高企降低了研发税负,又靠专精特新获得了产业链配套支持,实现1+1>2的效果。政策明确支持“双认定”,叠加后的品牌背书和政策资源,能大幅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。
申报的核心是“适配自身发展阶段”
高企和专精特新,不是“二选一”的单选题,而是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“加分项”。初创期靠高企夯实技术基础,成长期靠专精特新突破市场壁垒,成熟期实现“双认证”全面提升——这才是政策红利的最优打开方式。
热点信息
-
在政策扶持的赛道上,“高新技术企业(简称高企)”和“专精特新企业”是被提及最多的两个标签。不少企业主...
-
在支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中,“创新型中小企业”(简称“创小”)和“专精特新”系列企业是高频...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