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新闻
创小与专精特新:中小企业梯度成长的“地基”与“阶梯”
在支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中,“创新型中小企业”(简称“创小”)和“专精特新”系列企业是高频出现的关键词。很多企业主疑惑:两者是并列关系还是包含关系?申报路径该如何选择?事实上,它们并非相互割裂的独立概念,而是构成了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的核心链条——创小是基础前提,专精特新是进阶方向,共同指引着中小企业从“创新萌芽”走向“行业标杆”的成长之路。

要理清两者的关系,首先要明确核心定位:创小是专精特新企业的“准入门槛”和“培育起点”。根据工信部《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》,优质中小企业培育体系明确分为三个层次:创新型中小企业(基础力量)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(中坚力量)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(核心力量)。这意味着,成为创小是申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必要条件,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又是冲击“小巨人”企业的前置基础,三者形成层层递进、环环相扣的成长阶梯。没有创小的“入场券”,就无法踏上专精特新的进阶之路。
从认定标准的梯度设计中,更能清晰看到这种“由浅入深”的培育逻辑。创小的认定更侧重“潜力筛查”,对营收没有硬性要求,主要通过创新能力、成长性、专业化三类指标综合评分(满分100分,60分合格),同时设置了灵活的“直通车”条件——只要获得过省级以上科技奖励、成为高新技术企业,或近三年股权融资超500万元等,即可直接入库 。这种低门槛、广覆盖的设计,目的是将更多具有创新意愿和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纳入培育体系,相当于为专精特新储备“后备军团”。
而专精特新系列的认定则更强调“实力进阶”: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求从事细分市场满2年,上年度营收超1000万元(或近2年融资超2000万元),研发费用占比不低于3%,并从“专、精、特、新”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分 ;到了“小巨人”级别,标准更是严苛——注册满3年、营收超1亿元,研发人员占比不低于15%,需拥有核心发明专利,细分市场占有率需达到全国前10%或全省前3%,且采用“一票否决”制评审核心指标 。从创小的“潜力导向”到专精特新的“实力导向”,标准的逐步升级,正是企业从“活下去”到“活得好”再到“活得强”的能力跃迁体现。
政策支持的差异化,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梯度培育逻辑。创小作为基础层,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、财税倾斜、政策辅导等基础性支持,帮助企业夯实创新根基、规范经营管理 ;进阶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后,支持力度显著提升,包括“一企一策”精准帮扶、专项融资支持、人才招聘倾斜、市场开拓扶持等,部分地区还给予直接财政补贴 ;而“小巨人”企业作为顶尖梯队,更是能获得上市加速(北交所/创业板过会率高达92%)、国家基金优先投资(最高5000万元)、央企采购优先对接等战略级支持。政策红利的逐步加码,引导着企业沿着梯度持续升级,避免“跳级发展”带来的根基不稳。
实践中,不少企业误以为可以跳过创小直接申报专精特新,这种认知往往会导致申报失败。事实上,梯度培育的核心逻辑是“循序渐进”——创小阶段的研发积累、专利布局、市场验证,都是专精特新认定中“创新能力”“专业化水平”等指标的重要支撑。例如,创小阶段积累的研发数据、知识产权成果,能直接为专精特新申报的评分加分;而创小阶段接受的政策辅导,也能帮助企业建立符合专精特新要求的管理体系和发展模式。
对于中小企业而言,理清创小与专精特新的关系,关键是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节奏:初创期企业应优先申报创小,借助政策支持完成技术沉淀和市场探索;当营收规模、研发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,再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冲刺;具备核心技术和市场优势的企业,则可瞄准“小巨人”目标,向细分领域龙头迈进。这条梯度成长之路,看似缓慢,实则是政策红利与企业实力精准匹配的最优路径。
总而言之,创小与专精特新不是“二选一”的选择题,而是“一步步进阶”的必答题。创小为中小企业筑牢创新之基,专精特新为企业指明升级方向,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小企业从“幼苗”到“参天大树”的培育生态。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,沿着这条梯度路径稳步前行,正是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、筑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。
热点信息
-
在支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中,“创新型中小企业”(简称“创小”)和“专精特新”系列企业是高频...
-
这是内部对本批次小巨人的汇报总结,深度解析第七批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在最后一轮复审中的关键淘汰因素...



